汪笃义:轴承厂走出的“中国好人”
6月24日,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举行,黄山明明德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主管汪笃义荣登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榜”。
这几天,同事朋友们纷纷向汪笃义表示祝贺,而他跟过去一样,还是那个与轴承设备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汪师傅”,蓝色工装、黑瘦脸颊,一丝不苟检查设备、精益求精解决难题、追求卓越创新技法,坚守匠心,初心不改。
当记者问起获得这份殊荣的感受时,他说:“荣获‘中国好人’称号,我的内心满是激动与感恩。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两天,我收到了许多亲朋好友和同事的祝贺,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让我倍感温暖,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努力前行的决心。”
勤学苦练,从“小白”到“能手”
常年扎根生产车间的汪笃义曾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好人”等荣誉,入选“2024安徽十大新闻人物”。荣誉背后,一路走来有多么不容易,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时间回到1986年,汪笃义出生于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职校毕业后到杭州一家轴承企业任机床操作工。面对满墙的机械图纸和复杂多样的配件型号,他这个初来乍到连专业术语都认不全的学徒工,白天跟着师傅学技术,晚上回宿舍自学,连中午休息时间也端着饭盒蹲在数控磨床旁观察加工轨迹,几年下来,他便成了车间里的技术能手。
实干担当,为企降本增效
2016年,为方便照顾家人,汪笃义选择回乡发展,加入黄山明明德集团有限公司。
在车间,他不怕苦、不怕累,每遇设备故障总是冲在最前面。就在这年冬天,公司的轴承生产线突然瘫痪,汪笃义拎着工具包,毫不犹豫地钻进了油污遍布的机器底部,蜷缩着身子,耳朵紧贴着冰冷的金属外壳,仔细听音辨位,一干便是5个多小时,最终发现故障根源在磨床内部,检修完毕,机器得以重新运转,生产线恢复正常。这场“教科书级抢修”,让“汪师傅”的名号传遍车间。
油渍斑斑的工作服、沾满金属碎屑的双手,成为汪笃义工作时的常态。在他的带动下,车间建立了标准化机械维修保养流程,设备故障率大幅下降,每年为公司节约维修保养成本超30万元。
创新不止,培养能工巧匠
匠心铸就创新路。2017年,汪笃义参加省人社厅组织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班,顺利考取轴承磨工技师证书,进入企业研发团队。
近年来,他参与了全自动轿车变速箱轴承、核电站堆顶风机专用电机轴承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其中,“核电站堆顶风机专用电机轴承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填补了国内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并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1年,企业接到收割机偏心轴承生产任务,期限仅40天。从图纸设计到毛坯车床加工,再到淬火、磨加工、抛光、组装等,经历20多道工序以及上百次的实验改进后,汪笃义与团队如期将样品交至客户手上,为企业增收246万元。截至目前,汪笃义带领团队研发了32项新产品,为企业创收超千万余元,获得国家专利8项。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义务也有责任把经验传授给新人,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好地成长。”在个人技术日益精进的同时,他把培养年轻技术工人作为己任,不仅带徒传授技艺,还创办“工匠学堂”,以车间为课堂,助力70人获初级工证、48人获高级工证、31人考取磨工技师证。
从机床学徒到技术尖兵,从攻克技术难题到培育青年人才,二十载悠悠岁月,汪笃义凭一腔热爱,把职业做成专业,用行动注解敬业。“最近,我们团队在提升轴承的耐磨性和稳定性方面又取得了新突破,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好评,也为公司赢得了更多的合作机会。”采访中,汪笃义难掩兴奋之情。他说,今后会继续扎根轴承研发一线,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带领团队取得更多技术创新成果,助力黄山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