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智,黄山汽车产业挺进“下半场”

作者:汪 悦 发布时间:2025-04-18 08:12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去年,全市汽车产业全产业链营收超110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业规上企业产值增幅23.9%、高于制造业规上企业产值增幅17.9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固投增长160.9%、居全省第2。

今年前两个月,全市汽车制造业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增长47.6%、高于制造业规上企业产值增幅33.5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固投增长471.4%、高于制造业固投增幅468.3个百分点。全市汽车产业持续保持质效双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全省汽车产业正加速从“电动化上半场”向“智能化下半场”跨越,黄山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迎接“下半场”,成为拉动我市工业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

抢占风口,引领产业迭代升级

历经五十载风雨兼程,昌辉汽车电器(黄山)股份公司已成长为一家在本土汽车零部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公司黄山基地产销更是双双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今年截至目前也保持着两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

昌辉集团董事长王正成介绍,近年来,企业加速智改数转,引领产业升级,不断加大生产工艺智能化装备改造,引进SMT全自动焊装设备、U形半自动组装线、直线型半自动组装线等关键生产设备,并计划年内新增3条自动化生产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打造面向技术装备、数字化生产线的生产制造集成平台。同时,加大对智能装备和云平台的投入,深化ERP、MES集成,打造互联互通的市场管控平台,打通业务链,提升市场协同能力,巩固竞争优势。

黄山供销集团下属控股企业黄山谷捷股份有限公司系专业从事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研发、制造与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企业发展迈入快车道。今年初,企业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实现了企业由产品经营到资本赋能的重大跨越。

“以年初企业成功上市为新起点,当前谷捷已进入到‘二次创业’的新阶段。”企业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程家斌表示,将围绕我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条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继续做强、做优现有主营业务,努力寻求新发展空间,以实际行动助力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山具备发展汽车产业的历史基因。早在1964年,上海培新厂落户徽州区,从事雷达车生产和民用改装车,多类产品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1970年,第一辆“黄山牌”卡车在屯溪机床厂下线。经过多年发展,黄山汽车产业积厚成势、聚链成群,产业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目前,我市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1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61家、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家,涌现出昌辉、瑞兴、谷捷、奥特斯等一批业内品牌企业,休宁县、歙县列入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布局。

“链”上发力,产业协同向新向兴

近年来,我市深耕汽车电子电器、新型底盘系统等细分领域,形成横贯休宁经开区、黄山高新区、徽州经开区、歙县经开区的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带。

在电动化、智能化新模式下,如何推动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黄山市瑞兴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千道表示,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当前,企业已培育40余家本地供应商,但缺乏优质供应配套企业,希望政府引导、统筹以区域龙头企业为重点,规划建设专业配套园区,制定入驻企业激励机制,引导优质供应商就近入驻,借助空间集聚效应,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和交付品质。同时建议政府协调用地及环评等前期审批手续,简化流程,缩短项目落地周期,确保产业链高效运转。

“目前,全市正在全力推进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拥有昌辉、奥特斯、鑫联精工等一批龙头企业,但本地配套率仍有提升空间。”安徽冠润汽车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朝樑建议,聚焦协同配套,夯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强化整零协作机制,在推动本地零部件企业与江淮、奇瑞、蔚来等整车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同时,持续推进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及上下游企业间的配套,进一步推进企业降本增效。

聚焦招大引强,构建链式招商生态体系。关注长三角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配套需求,鼓励已落户企业“以商招商”,不断延伸产业链。同时瞄准国内外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顶格推进重点企业招引和深度战略合作。

“面对供应链过长、成本控制难度大的行业痛点,需要从战略高度推动产业上下游整合,实现从单一产品供应向平台化、系统化服务的转变。”芜湖德恒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童小平表示,所谓平台化整合,就是打破传统零部件企业与主机厂之间的线性合作模式,以产品模块化、技术标准化为基础,构建跨领域、跨环节的协同创新平台,在主机厂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建立更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供需双方成本与效率的双重优化。

生态构建,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近年来,我市立足产业发展基础,挖掘并扩大产业配套、产业集群、后市场环境和国有资本赋能产业发展等方面优势,前瞻布局汽车产业链生态圈,打穿打透汽车零部件和后市场等重点赛道,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我们研发的部分高端轴承虽已量产,但本地仍无法配套关键零部件,需从外地采购,物流成本占比较高。新建的黄山光洋基地预计明年投产后需要产业技工400余人,但具有一定的机械操作的专业技工人才存在招工难现象。”在黄山光洋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伟强看来,要以技术协同打破“低端锁定”,在市级层面探索建设汽车行业技术研究和试验检测等共享中心,既集中力量办大事,又减少各企业单独低层次的重复投资。依托中心牵头组建“卡脖子”技术攻关联合体,实行“揭榜挂帅”重点攻坚。围绕产业生态放大政策叠加优势,增强本地企业与安徽省主机厂的配套力度,出台政策支持小微企业降低资金成本,用好全市新兴产业基金、新能源汽车基金招引补链强链,出台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支持企业联合职校开设“专业订制”。

安徽创融汽车零配件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坤表示,黄山需构建“小而精、特而强”的产业生态,承接配套产业溢出和聚焦细分赛道、错位发展,重点招商孵育轻量化材料、智能座舱电子等前沿性、有未来发展前景项目。出台更细致政策,有针对性支持黄山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协同发展飞地经济,与合肥、上海共建“研发在沪合、制造在黄山”的协同模式,既解决企业人才问题,又降低企业成本。

图达通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陈东认为,黄山市具备发展汽车产业的良好基础,希望能与黄山携手同行,助力黄山完善汽车产业生态,吸引上下游企业汇聚,打造特色鲜明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如自动驾驶算法、车路协同技术等,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能交通示范区域,布局5G基站、充电桩、车路协同感知设备等,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应用场景支撑。同时,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

在黄山,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正形成梯队、壮大阵容、汇聚力量,以蓬勃兴起之姿迈向下半场全新发展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