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黄山观鸟去

作者:许 晟 朱国平/摄 发布时间:2025-04-15 08:15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注意注意,绶带鸟回巢了。”

每年观鸟季,在屯溪区傍霞村的密林间,总会聚集起一群扛着“长枪短炮”追鸟而来的人。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观鸟”正从一项小众活动,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黄山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以观鸟为切入点,加快建设观鸟基地、发展观鸟产业、做大观鸟经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进一步激活乡村业态,让村民端上“生态饭碗”,探索出一条“生态变现”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好生态引“客”来

“明星”鸟类“恋”上黄山

“绶带鸟头颈和羽冠均呈深蓝辉光,色彩绚烂,具华美之容,又因绶与寿同音,在国画中常被赋予长寿与吉祥的寓意……”日前,市林业局、“黄山自然讲堂”、市实验小学联合开展“鸟鸣时节”2025年“爱鸟周”鸟类繁殖季科普讲座,讲授鸟类知识,营造全社会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鸟类是人类亲密的伙伴,这些灵动的生命不仅为我们的世界增添了盎然生机,更在维系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我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2.9%,拥有自然保护地80余处。丰富的湿地、森林和河流生态系统,为鸟类提供了更加友好、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黄山市年度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报告显示,我市鸟类多样性丰富,共记录鸟类288种,其中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5种。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开展珍稀鸟类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解读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打击其违法行为的重要性;组织开展“自然守护者”创意大赛,引导公众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地处候鸟迁徙重要通道,我市还持续加强候鸟迁飞通道、栖息地巡护,密切监测鸟类活动特点、迁徙规律,重点掌握迁徙候鸟种类、种群数量和栖息情况。

近年来,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频频现身新安江、阊江、青弋江等流域。越来越多候鸟选择在黄山觅食、嬉戏、越冬,正是我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成效的体现。

来一场自然对话

生态观鸟新地标“火出圈”

鸟来了,观鸟的人也来了。为加快建设集自然教育、休闲体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观鸟基地,推进鸟类友好型生态环境建设,我市依托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合理设置观鸟点,让更多市民了解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激发爱鸟护鸟的热情。

屯溪区傍霞村,北临率水,南依鬲山,农田、湿地、茶园、森林、河流等构成的生态环境多样性,为鸟类提供了优良的繁衍生息场所。依托鸟类资源优势,傍霞村建成绶带鸟、蓝喉蜂虎、赤腹鹰等观鸟点,利用掩体、观鸟屋、远程监控等设施,打造观鸟景观台及观赏点10余处、观鸟路线3条。近年来,该村吸引拍摄团队70余个,累计接待观鸟爱好者600余人次。央视两度播出傍霞村绶带鸟系列视频,点赞超20万。

今年,傍霞村积极实施生态修复,打造集摄影作品展示、轻食餐饮、生态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观鸟驿站,计划于“五一”正式启用,首批面向观鸟协会、摄影爱好者及自然教育团队开放。

同样因为观鸟而“出圈”的还有祁门县石迹村。

一把玉米粒塞进枯树枝的沟槽里,一把撒在水中间的石块上。随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进盛一声悠扬的哨音,水边的林子里一群白鹇赶着“饭点”出来打卡,或长尾摇曳仙步飘飘,或扑腾扑腾振翅飞起……

“这里每天都能看到白鹇,每天都有人来拍白鹇,最多一次有三十七八只。”吴进盛说。

为了发展观鸟经济,当地科学规划观鸟点建设,优化鸟类栖息环境,建成八岭脚观鸟亭、浅水塘、枯木投食点、鹅卵石滩,并在观鸟点周边种植本土果树,为白鹇、白颈长尾雉等珍稀鸟类提供觅食与休憩场所。今年,村里还打算在山上新增一两处“明星林鸟”鸟塘,更好满足摄影和自然教育需求。

“最近一段时间,村里每天都有游客,他们在村里吃住,花钱雇村民当向导、背摄影器材,还买村民家的土特产。”吴进盛说。

鸟类是生态环境健康的“晴雨表”,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活力。观鸟活动作为人类与自然的连接方式之一,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种亲近自然的独特休闲方式,更开启了探索自然奥秘的窗口。

2024年,我市发布观鸟地图,标注市域内部分“明星”鸟类栖息区域,为观鸟爱好者提供指引。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马莉介绍,我市正在编制《观鸟点建设引导规划》,将根据鸟类资源分布、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以及交通条件、接待能力等因素,推进观鸟点建设梯度布局,引导游客文明观鸟、科学观鸟。

观鸟经济“振翅飞”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随着观鸟经济的兴起,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的路子越走越宽。我市也将石迹村、傍霞村、西溪南村等一批村庄打造观鸟基地纳入乡村旅游工作。

有着“现实版的绿野仙踪”美誉的徽州区西溪南村,延绵数公里的枫杨林湿地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是黑脸琵鹭、绶带鸟等上百种鸟类的栖息地。

西溪南村加快民宿产业创新升级,形成“民宿+观鸟”的特色发展模式,为观鸟爱好者和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食宿选择。同时,该村植入酒吧、书吧、咖啡吧、文创店、研学基地等新业态,举办乡村音乐大赛、徽州市集、鸟天堂摄影展等创意活动,进一步激活古村落活力,提升游客观鸟体验。

当地还与文旅集团、文化机构、学校开展合作,创意设计西溪南鸟类文具、饰品、家居用品、玩具等产品,编写西溪南鸟类科普书籍,推出包含专业导览、望远镜租赁、鸟类知识讲解等观鸟体验套餐。

在傍霞村,当地农民变身“鸟导”,将自家闲置房间改造成民宿,为游客提供导游、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务,吃上了观鸟饭。眼下,傍霞村正以生态观鸟旅游、乡村研学体验、特色生态农业三大产业为支撑,加快打造观鸟产业链,创新发展“观鸟+森林康养”“观鸟+森林体验”“观鸟+自然教育”“观鸟+文化”,提升观鸟产业竞争力,打响傍霞村“鸟生态”金字招牌。

今年年初,休宁县齐云山镇启动“道境鸟世界”建设前期工作,打造以鸟类生态保护为核心的仿生鸟巢式观鸟空间,集生态修复、科普观光、休闲观光于一体。项目建成后将与自由家树屋世界、向云端观光列车形成业态联动,带动周边农家乐、生态民宿发展。

从石迹村的“白鹇食堂”到西溪南的“枫杨林鸟天堂”,从到傍霞村的“绶带鸟摄影基地”到齐云山镇的“道境鸟世界”,从护鸟到赏鸟,从生态到生计,黄山的观鸟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不是单选题。当白鹇在镜头前优雅踱步,当绶带鸟在取景框里翩翩起舞,这些灵动身影的背后,是一条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随着鸟类友好型生态乡村建设深入推进,这片生态沃土还将书写更多“点绿成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