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客户端下载:黄山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2年12月30日在黄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汪 峻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
●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4万元/人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 旅游接待量增长22%
● 旅游总收入增长25%
●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1%
●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 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 粮食产量、地级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精准有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等。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预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技改投资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正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0%,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0.5%,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8.9%,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和7%,新增城镇就业1.97万人,超计划的10%,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3%以内。
(二)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抢抓省委省政府打造“大黄山”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重大机遇,高起点开展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全力打造“国际会客厅”和外交外事活动基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
(三)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推广“创意黄山 美在徽州”城市品牌。实施制造业“3115”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九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推出旅游市场振兴十大举措。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1万亩。
(四)有效投入不断扩大。新签恒将智慧科技园、元气森林智慧工厂、域见未来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项目超520个,到位内资42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0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超300亿元和超400亿元。
(五)重点改革全面深化。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在全国首创不动产“一码一价”智能评估系统。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全国首创“景区商户贷”,在全省首创“质量贷”,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信用体系建设考核连续3年全省第一。
(六)城乡建设成效显著。昌景黄高铁安徽段建设完工,池黄高铁加快建设,“米”字型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全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高标准建设“席地而坐”城市“徽客厅”36个。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帮扶项目237个,破解乡村发展难题312个,落实财政衔接资金4.22亿元。
(七)特色优势更加彰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和歙县、祁门县获评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获批省级试点。深入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新增中国传统村落39个、累计310个,居全国地级市第二。
(八)民生福祉持续增强。10项暖民心行动完成投资13.55亿元,超年度计划14.1%,社情民意调查综合排名全省第1位,知晓率、满意度分别位居第1、3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参保达135.6万人。全国文明城市持续巩固提升。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见图表)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一)围绕“大黄山”战略实施,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高标准推进“大黄山”建设。聚焦休闲度假、创意产业、会展产业、体育赛事、医疗康养五大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设施七大领域,加强“大黄山”项目谋划和论证,加快建立可招商、可落地的“大黄山”项目库。
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聚焦“扩量”,深入实施优势产业壮大行动。聚焦“提质”,深入实施优质企业引育行动。聚焦“增效”,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全力建设一流国际旅游城市。抢抓纳入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布局重大机遇,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旅游+”“+旅游”,力争全年接待游客恢复到2019年水平。
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塑造“黄山服务”品牌。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开展企业总部招引专项行动。加快建设黄山国际会展中心。积极发展电子竞技、工业旅游、现代金融、科技咨询、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大力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
推动农业“两强一增”。深入实施“六业千亿”行动,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确保乡村全产业链总产值超960亿元。
(二)围绕扩大内需潜力,筑就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强化双招双引攻势。确保全年新签亿元以上项目超170个,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动态实施市级重点建设项目400个以上,年度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
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加快布局建设信息、科技、物流等支撑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体系。
加力促进消费升级。提升传统消费、假日消费。
(三)围绕做优发展生态,提升高质量发展软实力。
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主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45家,新认定省级创新平台3个以上,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0家。深入实施“海聚英才·揭榜挂帅”。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绿色食品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中试平台建设。修订完善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力争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8件。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中央及省退税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开展“四送一服”,深化干部驻企(项目)服务,不断完善企业诉求办理和政企沟通长效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打造黄山政务服务3.0版。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市属企业整合重组,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绿色金融改革新模式。开展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
大力推动园区建设。强化园区主导产业培育,力争全市开发区企业经营(销售)收入增长1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和税收均增长12%。
(四)围绕区域协调发展,集聚高质量发展原动力。
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举办首届RCEP地方政府合作(黄山)论坛。加快建设服务外交外事活动基地、人才培养交流基地和对外人文交流交往基地,提升“国际会客厅”知名度、美誉度。大力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黄山联动创新区。
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区域间产业协作、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匹配。加快建设杭黄绿色产业园,大力推进中安科创城等项目建设。主动参与国家、省级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扩大“一网通办”覆盖范围,围绕教育、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税收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需求,增加“跨省通办”高频事项。
系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完成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三年行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深入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深入推进歙县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建设、祁门县省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试点城市创建。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新增经济总量百亿级区县1个。滚动实施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微型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0亿元左右,做好省级特色小镇评估工作,确保特色小镇(微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持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五微”行动扩量提质为主线,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五)围绕发挥特色优势,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巩固拓展“新安江模式”,高标准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推动多元化生态补偿,筹办中国生态产品博览会暨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推进GEP核算结果应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应用新场景,争创国家统计局GEP核算试点。
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确保生态环境指标保持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创新推进徽州文化传承发展。深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六)围绕增进民生福祉,走出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深入实施惠民心暖民心举措。深入开展暖民心行动,加强暖民心行动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民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提升粮食储备调控能力。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探索推广山村寄宿制集团化办学模式。扎实推进“双减”工作,推动中高考改革平稳实施。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幼儿园3所。高质量推动全民参保,鼓励引导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等人员参保。
大力建设健康黄山。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深入实施健康黄山行动,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持续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创新优化社会治理。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大力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开展法治政府建设重点突破年活动。深入推进全域平安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