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客户端下载:黄山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1月12日在黄山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摘要)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丁士礼

发布时间:2021-01-15 07:42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洪涝灾害和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市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抗疫战汛取得重大成果。实现本地居民零传染、确诊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出院患者零复阳,为全省首个全域低风险地区。面对50年一遇洪涝灾害,累计转移安置群众16.18万人,受灾企业全部恢复生产,受灾房屋得到全面修缮,受灾群众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由负转正,全市生产总值由一季度下降8.4%,转为上半年下降0.9%、前三季度增长1%,预计全年增长2.7%。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动文化旅游、绿色食品、数字经济、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五大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

有效投入不断扩大。严格落实 “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要求,实行重大项目“双进双产”、城乡建设等推进调度机制,开展稳投资百日行动。

区域合作深入推进。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展“融杭接沪突破年”活动。成功举办第二届黄山发展大会,新聘黄山发展顾问7位,集中签约项目99个、总投资近500亿元。

重点改革持续深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80个工作日内,推深做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700多个事项实现“线上办、零跑腿”。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两治三改”常态化推进,提升改造中心城区道路8条,新建公共停车场6个,新增公共停车位2400个,以第一名成绩获评全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第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圆满收官,成功完成新安江流域水排污权首笔交易,完成新安江流域3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

社会民生全面发展。33项民生工程完成投资54.9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35.4%。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2.3%。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10%。

二、“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新阶段现代化新黄山建设起步之年,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和我市发展实际,建议202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9.3万元/人;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1.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

——旅游接待量增长45%;

——旅游总收入增长45%;

——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0%;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全省;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

——粮食产量达5.72亿斤;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一)以“科创+”为突破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力争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新入库高新技术培育企业60家,备案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于规上工业2个百分点。

2.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巩固提升绿色食品、汽车电子与装备制造、绿色软包装、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天然饮用水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

3.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力争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企业4家,建成省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个,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00个以上。

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建设黟县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集群、祁门县电子电器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各区县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5.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实施“开发区改革提升年”活动,完善开发区管理效能、财税体制、运营模式等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推进赋权开发区。

(二)以“旅游+”为增长点,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

1.推进旅游品质革命。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争取更多区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传承创新徽州文化。加快建设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大设立国家徽学研究院争取力度,继续深化故宫博物院驻黄山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

3.全面促进消费升级。大力发展直播电商、新零售、体验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一批消费下乡活动,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4.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引进会展经济、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产权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以提能级为切入点,拓展城乡发展新空间

1.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屯、徽、休、歙同城化步伐,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一环三片”为核心、涵盖休宁县和歙县的“大主城区”城市格局,推进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2.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强化城乡规划管控,开展城市出入口、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区域整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产业化“五个一批”工程,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70家,新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5%。

4.强化城乡人才支撑。持续落实“人才10条”“技能人才15条”、人才储备金等政策,全面实施“柔性引才”管理暂行办法、企业自主认定人才暂行办法,推进博士后工作站申报,建成黄山人才云服务平台。

(四)以扩投资为主攻点,强化项目建设增动能

1.积极扩大有效投入。计划实施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超300个、年度投资计划超300亿元。

2.全力强化招商引资。聚焦文化旅游、绿色食品、数字经济、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五大产业、14个重点方向,瞄准一批符合黄山产业定位的大强企业,精准上门招商。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完善“四送一服”机制,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实施办法,用足用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市场主体增长5%以上。

(五)以高质量为关键点,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持续扩大区域合作“朋友圈”。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融杭接沪”,持续推进与杭州都市圈城市“1+9+4”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见效。

2.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共建。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扩链行动,启动建设杭黄绿色产业园百亩先行区,谋划建设杭州“反向飞地”。

(六)以优环境为立足点,推进绿色底色更鲜明

1.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十大工程”,深化跨区域联防联治,深入探索产业、资金、人才等多元补偿方式,全面推动试点工作向试验区建设转型升级。

2.巩固提升生态优势。严格落实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确保检测率、清理除害率、检疫检查率均达100%,坚决打赢松材线虫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

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做好秸秆禁烧、茶菊加工燃煤替代、烟花爆竹禁放和扬尘污染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

(七)以双循环为着力点,全面深化改革促开放

1.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税收分成机制,全力增强税源培育。

2.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万里茶道”国际旅游带,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八)以惠民生为根本点,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1.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持续做好“2+N”主题招聘活动,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全民参保和扩面征缴工作,健全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适度扩大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范围。

3.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32所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实现乡村学校全覆盖。

4.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完成四级综治中心“六有三化”建设,加快探索“五治”创新举措,完善社会治理五市联盟,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黄山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