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地图”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作者:祁 山 发布时间:2025-07-12 08:29 信息来源:祁门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在祁门县祁山镇,镇村干部的公文包中都藏着一份特殊“装备”——或电子打印、或毛笔手绘的村组“民生地图”。不同于标准化行政图纸,这些地图用不同笔触标注着农户院落分布、特殊群体位置、地质灾害点等信息,成为干部们走村入户的“民生导航”。

“60后”干部工笔细描的墨痕里,藏着基层治理最朴素的逻辑:当卫星地图能精准定位坐标,为何还要亲手勾勒?祁山镇用实践给出答案:地图不仅要绘地形,更要绘民心。

织密民情网络

“建峰村二组马某某家:父亲残疾,中考期间需关注暴雨影响……”地图上的红色标注,曾让包村干部李英姿在中考三天连续往返8次接送考生。在祁山镇,这样的故事已成常态:地图上每户人家的人口结构、致贫原因、诉求清单都被详细记录,党员分布、旅外人才等信息更形成了动态服务网络。

在防灾减灾场景中,地图的实用价值尤为凸显。低洼水塘的蓝色预警线、水库位置的黄色标识,让镇村在2025年汛期实现转移群众“零延误”。“过去靠本子记,现在看图标,哪家有老人、哪条路易积水,一目了然。”祁峰村党支部书记陈渡江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说,干部们用脚步“校准”地图细节的过程,正是干群关系从“陌然”到“熟稔”的升温过程。

破解治理难题

星光村盛家中心村的蜕变,堪称民生地图的“矛盾调解范本”。当马某某家位于规划中心的旱厕成为和美乡村建设“卡点”,包村干部许和平没有强硬执法,而是带着地图上门。“您看,这里规划的文化广场,离您家院门只有50米。”许和平指着地图上的空间关系图,让农户直观看到拆除棚厕与生活品质提升之间的关联。随着广场建成、环境改善,马某某不仅主动拆违,更化身为政策宣传员。

这种“按图施策”的智慧,本质是将抽象政策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在地图的“空间语法”里,地质灾害点的红色预警线暗示生命安全,产业规划区的金色箭头指向增收路径,群众在“看图说话”中自然理解治理逻辑。祁山镇党委书记谢红霞表示:“地图不是管理工具,而是对话媒介,当农户能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利益坐标’,治理就有了共识基础。”

绘就振兴脉络

和平村茶油厂的厂房位置,在民生地图上曾是一片特殊的“红点集群”——那里标注着百余户油茶种植户和3条崎岖山路。包村干部叶小锋走访时发现,老人们背着茶果走山路的场景,让地图上的符号变得具象化。镇村干部随即以地图为蓝图,申报“乔山老谢”茶油产业项目,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集体增收11万元。

如今的地图已迭代升级:电子版新增产业热力图、文旅打卡点等动态图层,但手工标注的“油茶林小径”等细节仍被保留。“数字技术能算清经济账,却算不出村民对土地的感情。”茶油厂负责人谢灵通指着地图上的字迹说,正是这些“非标准信息”,让产业振兴有了乡土温度。

践行为民初心

当第一批手绘地图泛黄卷边,祁山镇已形成数字化终端的数字地图,但干部们仍习惯带着纸质版地图入户——因为笔尖划过“农户家门”的触感,屏幕永远无法替代。地图上的每处修改痕迹,都是治理理念进化的注脚。从“干部画、群众看”到“群众提、干部绘”,祁山镇正用地图的“生长史”,书写着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范式。

在这幅不断更新的民生图谱上,地理坐标只是表象,真正的刻度是民心距离。正如一位老党员在地图空白处写下的批注:“好地图不看线条多精美,看的是干部脚步多密、群众笑容多真。”这或许就是祁山镇给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启示:最好的治理图纸,从来不在档案室,而在千家万户的灶台边、田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