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山红色遗迹遗址群
樵山村位于黄山区新明乡,方圆10余里内群山连绵,树木参天,溪流纵横,地势险峻。1940年12月,中共皖南特委机关随新四军军部向北转移后,为适应时局的变化,在休宁县成立中共皖南秘密特委,下辖泾旌太等4个中心县委。1943年1月,泾旌太中心县委改称皖南山地中心县委。1946年2月,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和沿江中心县委合并,组成中共皖南地委,坚持领导斗争。在这一历史时期,樵山村作为泾旌太边游击区中心,发生了樵山保卫战等重要战斗,留下了《黄山报》旧址等诸多红色遗迹遗址。
1944年4月,皖南山地中心县委由旌德黄高峰迁到樵山,并相继攻打了敌人在谭家桥“红庙”、绩溪九华乡公所等据点。12月中旬,国民党共调集了2000多人的兵力,向樵山根据地发起进攻。根据中心县委的指示以及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泾县县委游击队和樵山民兵决定给予坚决回击。12月30日,国民党方面五六百人从太平浮溪口方向进攻樵山。当敌人进入第一道防线时,游击队一个排以密集的手榴弹投向敌群,紧接着民兵割断礌石绳。礌石从山上滚入敌阵,敌人被迫撤退。次日,泾县、旌德两县民团从泾县铜山方向进攻樵山。游击队和民兵3至5人一组,分散打“麻雀战”,以山坡、丛林为掩护,巧妙打击敌人。经过4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敌人大部队攻了上来。此时游击队和民兵接中心县委的指示,已主动转移。敌人虽然攻占了樵山西南岗,但怕遭埋伏,不敢立足,随即撤走。1945年1月6日,在皖南山地中心县委书记胡明的领导下,游击队和民兵打退了敌人从泾县、旌德、太平3个方向的第三次进攻。2月5日,在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委员、旌绩县委书记唐辉的领导下,游击队和民兵又打退了敌人从土地岗、老鸦岗、王家岗3个方向的第四次进攻。3月21日,国民党2000多人分5路第五次“进剿”樵山时,游击队、民兵根据皖江区党委的指示“不要死守一地,而要保存力量;可暂时撤出樵山,转到外线打击敌人,分散敌人的兵力,扩大游击区”,将主力暂时撤离樵山,转移到外线打击敌人。樵山保卫战坚持斗争83天,击退了敌人5次进攻,击毙、击伤敌40余人。
为纪念“樵山保卫战”,2006年12月,新明乡政府在樵山村荷花坑村民组与余项村民组道路分岔处建立了樵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6.8米,象征着纪念碑建立时(2006年)距樵山村党组织建立时(1938年)68周年;正面镶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是“青山埋忠骨 精神育后人”十个大字。纪念碑基座正面是黄山区人民政府题写的碑文,左右和背面是烈士生平简介;碑前台阶共83级,象征着樵山保卫战共计83天;宽2.2米,纪念22位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的新明籍烈士。
离纪念碑不远处,是《黄山报》旧址荷花坑村汪氏宗祠。《黄山报》是中共皖南地委、皖南游击队司令部的机关报,创办于1947年8月。它是当时中共苏浙皖赣边区游击根据地唯一正式出版的报纸,由中共皖南地委宣传科在动荡的游击环境中编印,5至6天一期,每期300份,最多达700份。除在游击区发行外,还通过各种渠道秘密传送到国民党统治区,内容涵盖时事、政策和皖南游击队活动情况。安徽博物院现藏有1947年的3期、1948年的8期和号外14期。《黄山报》的创办和发行,及时宣传了我党的政策,扩大了游击队的影响,巩固和壮大了革命声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黄山报》旧址原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汪氏族屋,为一进三开间社屋类建筑,约15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2011年6月,黄山区政府启动《黄山报》旧址修复工作,在对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后对外开放,目前为黄山市廉政教育基地、黄山区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
(本栏目由中共黄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