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披绿茶飘香
初夏时节,黄山区龙门乡轮渡村的山峦间涌动着新绿,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茶园里,一垄垄茶树正抽出鲜嫩的绿芽。几名采茶工人在茶树丛中穿梭,拿着小型采茶机“掐嫩取鲜”,一派繁忙景象。这个曾因劳动力外流导致千亩茶园荒废的产茶大村,如今通过村企合作模式,让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轮渡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茶香村”,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七成。随着城镇化推进,全村60%以上人口外出务工,1000余亩茶园中有不少沦为荒地。“年轻人不愿管护,老人干不动,好好的茶园长满荒草。”轮渡村党支部书记周春林坦言。茶园荒废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让村民守着“金饭碗”过着苦日子。
转机出现在2023年。轮渡村村两委启动土地流转工程,党员干部逐户走访动员,将130亩撂荒茶园集中收回集体经营。为破解技术难题,他们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驻点指导,投资建设运输地轨和智能管理系统,建成集生态种植、绿色防控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园。茶园管理员张来荣介绍:“现在每亩鲜叶产量比改造前提升30%,农残检测全部达标,企业收购价高出市场价15%。”
为打通茶叶变现“最后一公里”,村集体主动对接农夫山泉(安徽黄山)饮用水有限公司。经过半年洽谈,双方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企业定点收购鲜叶用于高端茶饮料生产,并派驻技术团队全程指导。“以前愁销路,现在订单不少。”正在茶园劳作的村民周大爷感慨,他每天能采摘80斤鲜叶,月增收2000多元。目前,茶园已吸纳2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这只是产业升级的第一步。”周春林指着远处连绵的茶山介绍,村集体正利用建成的茶机大院,开发茶衍生品和茶旅研学项目。依托茶园生态景观,“采茶体验”“制茶工坊”等文旅项目即将启动,未来,这里将形成“茶园观光+文化体验+产品展销”的全产业链。据测算,项目全面落地后,预计年产值可突破4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增收。
从荒草丛生的撂荒地到机器轰鸣的现代化茶园,轮渡村的蜕变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引入市场主体、激活村民参与,这个皖南小村探索出“土地活、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模式。当清晨的阳光洒满茶园,采茶机的轰鸣声与村民的笑语交织,一幅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