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上补给站:

留存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作者:姚大盛?黎小强?许晟?钟伟 发布时间:2021-06-22 08:39 信息来源:黟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黟县洪星乡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有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闪光的足迹。6月8日,黄山日报社“重走红军路”采访小分队,走进洪星乡红光村墩上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补给站,见证那段峥嵘的岁月。

如今,红光村中年久失修的吴氏祠堂已经被改建成红光村村史馆,馆中陈列着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遗存。从这些遗存中,我们看见红军在洪星乡播撒的革命火种,并没有随着时间而熄灭,而是穿透历史尘烟,燃烧出一片红色的原野。

据介绍,2020年,红光村利用村中几近倒塌的吴氏祠堂修葺成村史馆,结合本地文旅资源,多角度展现党建和乡情、人文与历史,成为一个传承乡风民俗的新平台。“听当地老辈人讲,洪星乡作为革命老区,临近皖南柯村苏区,群众基础好,村民们不仅积极为红军筹集粮食、棉布等物资,形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补给站,而且还选调了一批优秀游击队员补充到先遣队。”黟县洪星乡红光村驻村第一书记汪翔说,北上抗日先遣队征战途中,由于敌情严重,筹集粮食和物资十分不易,像在红光村墩上设置类似补给站形式并不是很多见,“红军筹集粮食和物资,有着一系列详细、严格的制度和程序。红军纪律严明,买卖公平,大受百姓欢迎。”

如今硝烟散去,但回忆起往事,墩上村民吴元政仍饶有兴致,“当年,我家平房就紧挨着吴氏祠堂,再过去就是汪氏祠堂,可惜汪氏祠堂后来倒塌了。我父亲讲他12岁的时候,也就是1934年,村里来了红军,吴氏、汪氏祠堂内都存放着军需物资。”

据粟裕将军在回忆录中记载:1934年12月14日谭家桥战斗之后,敌人第四十九师、补充第一旅、第三十一旅及一些地方部队,一共约二十个团的兵力,簇拥而来追赶。为了摆脱敌人的尾追堵截,从1934年12月下旬到1935年1月上旬,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和皖浙赣边的泾县、太平(今黄山区)、黟县、休宁、祁门、屯溪、歙县、绩溪、婺源、开化等十余县地区往返转移,进行了大小十余次战斗,大都是消耗战,虽然予以敌人重创,但围敌与我力量悬殊过大,我军处境日趋险恶。黟县的退休教师方建平根据史料介绍,1934年12月18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柯村苏区进行3天休整后,于12月22日撤离柯村,朝着黟县、祁门、休宁、歙县等方向迂回转战,在转战中两次经过黟县,其中途经包括今洪星乡的大星、龙岸等地的百余个村庄,历时9天,行程150多公里,“红军在黟县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传播革命火种,除奸铲霸,访贫问苦,安抚群众,军民鱼水情深,在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红光村村史馆2楼,看着一张张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将士浴血奋战的图片,敬意油然而生。在黟县迂回转战期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广大指战员不是翻山越岭,就是与敌血战,流动性大,军需补充是个大问题。“革命老区洪星乡墩上补给站,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物资奇缺的情况下,以柯村苏区作后方依托,承担了后勤补给的职责,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革命历史印记。这是老区人民的骄傲!”汪翔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