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学名著

发布时间:2024-01-31 16:14 信息来源:市志办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古今医统大全》:《古今医统大全》为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之一,包括《历代圣贤名医姓氏》、《内经要旨》、《医通考》、《内经脉候》、《经穴发明》、《针灸指直》、《妇科心镜》、《螽斯广育》、《老老余编》、《**汇集》、《痘疹泄密》、《养生余录》等。内容涉及《内经》旨义,历代名医传略,各家医论,脉学运气、针灸经络、养生、本草、临床各科、医案、验方等,在汇集历代精华的基础上有诸多阐发,此书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问世,次年古吴陈长卿即为之梓行。隆庆四年(1570)太师朱成国再次刻板刊行,一时在医界广为流传,影响极大,其后又多次刊刻,日本国也在1657年翻刻了金陵唐氏本全套,并在此后的许多医籍中引用了该书的部分内容。1995年《新安医籍丛刊》重新校点出版。

《赤水玄珠》:《赤水玄珠》30卷,分风、瘟疫、火热等70余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所述包括内、妇、儿、外各科疾病的辨证治疗,各证引录《内经》及各家学说,结合个人医疗经验条分偻析,开卷了然。其中对休息痢、乳岩的描述,尤为确切。是书以明证见长,历来为医家称颂,刊行后多次刊刻,并先后东传朝鲜、日本等国。

《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由清政府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计15种,内容十分丰富,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的历代名著的精义,进行分门别类,删其驳,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末备。其内容包括:《订正伤寒论注》17卷,《订正金匮要略注》8卷,《删补名医方论》8卷,《四诊心法要诀》1卷,《运气要诀》1卷,《伤寒心法要诀》3卷,《杂证心法要诀》5卷,《妇科心法要诀》6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6卷,《痘疹心法要旨》6卷,《种痘心法要诀》1卷,《眼科心法要诀》2卷,《针灸心法要诀》8卷,《正骨心法要诀》4卷,《外科心法要诀》16卷。其中《订正伤寒论注》和《订正金匮要略注》为吴谦亲自编注。吴氏认为:古医书有法无方,惟《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论》始有法有方。《灵》、《素》而后,二书实为一脉相承,义理渊深,方法微奥,领会不易,遂多讹错,旧注随文附会,难以传信。乃自为删定,订正讹错,详加注释,复集诸家之注实足以阐发微义者,以资参考。其余各卷,虽出众人之手,多经吴氏审订、修改和补充。全书概括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阐述了各种病证、病因和辨证治疗,选方平稳,切合实用。尤其是各科心法,先歌诀,后注释,便于习诵,使执教者易教,从学者易学。

《伤寒论条辨》:方有执历20余年之艰难,著成《伤寒论条辨》一书,该书初稿成于明朝万历壬午年(1582年),经修改定稿于万历己丑年(1589年)刊刻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在刊刻前一年,方氏已达71岁高龄,但为了使书更臻完美,他不顾年老目昏,花了一年功夫详细审订,方始付梓,反映了方氏做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除《伤寒条辨》八卷外,他还著有《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均附于《伤寒论条辨》后,一并付梓。方氏将伤寒太阳病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等三种类型,形成“三纲鼎立”说,是方氏据孙思邈寓示所倡言,后经喻嘉言确立的。

《医述》:《医述》一书初版于道光十三年;光绪十七年再版;1959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宋代宣纸线装本;1983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普及本。《医述》十六卷,系歙县程文囿撰。其内容包括:卷一、卷二医学溯源,卷三伤寒提购,卷四伤寒疑析,卷五至卷十二杂证汇参,卷十三女科原旨,卷十四幼科集要,卷十五痘疹精华,卷十六方药备考。文囿字杏轩,号观泉,清代乾隆、嘉庆、道光间名医。书名《医述》,取述而不作之意。文囿以医书浩繁,学者苦难遍阅,乃积数十年之力,上自《灵枢》、《素问》,下至近代名家,采书三百余种,纵贯众说,参合心得,分类比附,浑然自成一整体。得此一编,即可省涉猎群书之劳,而收取精用宏之效。

《新安名医考》:该书由著名新安医家李济仁教授编著,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90年7月出版发行。本书主要收录清末以前志书和史籍上有记载或有医学专著的新安医家,共668人,对于未见记载的医家,主要从其医著绪言中考查其生平,并参考有关文章。一般医家介绍生卒年月、主要生平;对主要医家还详尽介绍其学术思想、临床实践及重要案例。生卒年月不详者列入文后。分县编排,名县医家按年代先后介绍。书中医家涉及的年份,一般用帝王年号,并注明公元纪年。书末附有医家索引、医著索引,前者按医家姓氏笔画和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后者按医著首字笔划编排。书末还附有部分新安医著版本馆藏目录,亦按医著首字笔划编排。本书参考新安各县县志,徽州府志,以及有关史籍,参考书目列于书末,文中不再加脚码注明。

名著: 据目前不完全统计,自宋元至近代,新安地区有文献可考证的医家,有1000多位,明清时期几占九成,这与徽学文化的繁荣鼎盛是同步的。许多新安医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诸如:张杲、方有执、吴昆、汪机、吴谦、江瓘、汪昂、徐春圃、孙一奎、程国彭、王仲奇等。

目前不完全的整理统计,新安医家共编撰中医学术著作800余部:

医经类 107种 伤寒类 70种 诊法类 40种 

本草类 54种 针灸类 22种 内科类 210种 

外科类 15种 妇科类 24种 儿科类 84种 

五官科类 30种 医案医话类 77种 养生类 15种 

丛书类 37种        

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余瀛鳌教授曾评说:“新安医学之医籍在以地区命名之中医学派中可谓首富”。

1.宋代张杲与《医说》

第一部医史专著《医说》为南宋歙县名医张杲汇集。虽在张杲之前有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但原书已失,故《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医史专书,也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该书东传朝鲜、日本,因此《医说》也是最早流传国外的新安著作。

2.元代王国瑞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元代针灸名医,徽州婺源人。其父王开从窦默学习针灸二十载,尽得其传,国瑞幼从父学,得父术并传之于子廷玉、孙宗泽,世受其业,成为元明之际的针灸世家。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此书对后世针灸有很大影响,但未见刻本。现存《四库全书》本及其传本、199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校注本。

3.汪机与《石山医案》

字省之,祁门县人,世居祁门县城内之石山坞,故自号石山。卒后墓葬于祁门之青罗寺。其幼读诗文,为邑之秀才,因母病呕吐久治不愈,遂究心医学,用古之秘方治疗母病,顿获痊愈。毕生行医四十余年,远近求诊,岁无虚日。机好学不倦,知识广博,平生著述甚多,传于世者有《读素问钞》、《运气易览》、《针灸问对》、《本草问对》、《外科理例》、《本草汇编》、《痘治理辨》、《推求师意》、《伤寒选录》、《石山医案》、《医读》、《补订脉诀刊误》、《内经补注》等十三种之多。

4.孙一奎与《赤水玄珠》

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休宁人。师从黟县黄古潭,后游历彭蠡、庐、浮、沅、湘、三吴等地,遍访名医,虚心求学,凡有所长,均往请益。著作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文垣医案》、《痘疹新印》。

5.吴昆与《素问吴注》《医方考》

吴昆(1552-1620),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明·嘉靖、万历年间歙县澄塘人。吴氏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中藏书颇丰。吴昆自幼聪慧,有较深的儒学功底,15岁起学医,拜同乡余午亭为师,取医经医典籍,苦读三年,后遵师意,遍游全国,结交天下名医。前后拜师72人之多,对各家之长兼收并蓄。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第一部医方注释专著)、《针方六集》、《脉语》、《十三科证治》、《参黄论》、《药纂》、《砭焫考》等。

6.方有执与《伤寒论条辨》

方有执(1523-1599),字中行,歙县灵山人。其毕生重视对《伤寒论》的研究,认为《伤寒论》由于简编必有错乱,虽经王叔和整理,但已非仲景学原貌,乃竭二十年之精力,著成《伤寒论条辨》一书,用整移改削的方法,对《伤寒论》条文进行重新编次。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立说,开《伤寒论》错简重订说之先河,成为伤寒学派内部不同派别之争的先驱。

7.江瓘与《名医类案》

江瓘(1503-1565),字民莹,号篁南子。歙县人,明嘉靖秀才,后专攻医学,广搜博采古今名医证治验案,反复批阅,择著录之,凡二十余年,撰成第一部医案专著。

8.徐春圃与《古今医统大全》

徐春圃(1520-1596),字汝源,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祁门县人。幼年从太学叶光山攻儒,后从祁门名医汪宦习医,明嘉靖间悬壶江浙,医术高超,名赫当时,被举荐为太医院医官,历时十载编撰是书。

9.御医王琠

王琠(1497~?)字邦贡,号意庵,别号小药山人。明·祁门人。王琠究《素问》诸子书,得医之奥,治疗辄有神效,存济甚多。其辨证施治常有独到之处,《祁门县志》称他为:“医不泥古方。”嘉靖年中,王氏游学京都,医太子有功,升御医,供职10—15年,嘉靖二十一年后回归家乡。著有《医学碎金》(佚)。王氏在北京遗有所治内、外、妇、儿医案87例,近为国内首次发现,已整理成《王意庵医案》,并由耿鉴庭教授作序。

10.太医儒医张宗田

张宗田,又称张半帖,婺源甲路人。生平待考。张氏从太医院告老还乡,在其去世后,用其遗方仍活人无数,乡人对其医术顶礼膜拜,誉其“半帖神方起死回生,恩同再造万古流芳”。后人为其修墓、立祠,并沿路树碑十数块。

11.胡澍与《素问校义》

胡澍(1825-1872)字荄甫,又字甘伯,号石生,绩溪人。精刻印,工篆书,并以研究汉学著称于时,咸丰九年中举。澍精音训,曾作《左传服氏注义》、《通俗文疏证》。因中年多病,乃兼研医术,作《素问校义》,是第一部以小学方法研究《内经》的专著。

12.江有诰与《素灵韵读》

江有诰为清歙县人,著名的皖派小学家。“清代是古音学大发展的时期,从顾炎武到江永,从江永到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再到江有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古韵部的研究基本上已成定局。”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研究古韵分部。江有诰著有《江氏音学十书》,内有《素灵韵读》章,是第一部以音韵方法研究《内经》的专著。

13.郑梅涧与《重楼玉钥》

郑宏纲(1727-1787),字纪原,号梅涧。其继承父于丰衣钵,精喉科及内儿科,以喉科方面的成就尤突出,著作有《重楼玉钥》、《箑余医语》《痘疹正传》、《灵药秘方》等。《重楼玉钥》是中医喉科的重要著作,阐述了喉科的基础理论、辩证施治及内服和外用方药,并列专篇论喉症的针灸疗法。该书对白喉的病理见解独到,认为白喉“居少阴一经,热邪伏其间,盗其肺金之母气,故喉间发白”,倡养阴清肺法治疗白喉,对后世影响颇大。

14.吴亦鼎与《神灸经纶》(早期有影响的灸法专著)

这是一部具有总结性质的灸治专著,梓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至今一百多年,但传本极少。是我国针灸发展史上比较系统全面的一部灸法专著,对倡导灸法的应用,有较大意义。

15.吴谦与《医宗金鉴》(中医十大全书之一)

吴谦,字六吉,清歙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其博学多才,理论渊深,医术高超,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官至清乾隆太医院右院判,高宗弘历器重之,尝谓近臣“吴谦品学兼优,非同凡医,尔等当敬之”。乾隆时敕令以吴谦为首,编撰一部较系统的医学著作,并令吴谦与刘裕铎(官同吴谦)为总修官,于1742年编著成不朽医学巨著《医宗金鉴》。

16.汪昂与《医方集解》

汪昂,字讱庵,休宁人,约生活于1615-1694年间。初业儒,为明代诸生,明亡,弃举业,潜心于歧黄之学。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经络歌诀》、《经络穴道歌》、《经络图说》、《痘科宝镜全书》、《勿药元诠》等。三百年来,屡屡翻印,每种都在50个版本以上,《本草备要》则高达100多个版本,为现存医书中所仅见。而据此增订、补编、合编、续注本更是不计其数。

17.近代名医王仲奇

王金杰(1881~1945),字仲奇,晚年自号懒翁,殁于上海。其年轻时即以擅长治感症或蛊胀等大疾而名噪乡里,1923年由徽迁杭,同年秋迁沪,所治以疑难杂症为多,誉满申江,并远播海内外。他的名字被收入《海上名人传》,成为近代中国名医之一,是新安医家的杰出代表。

18.近代名医程六如与《新安医药半月刊》

程六如(1904-1985),字冷庵,号乐贤。歙县石门人。22岁赴浙江吴兴学医于沈懿甫所办“浙江中医传习校”,26岁毕业返里,设诊所于休宁榆村,1936年10月19日迁屯溪。先以疡科闻名乡里,后兼擅内幼诸科。程氏平生医德高尚,学识丰富,医技精良。1935年上海《光华医药杂志社》特约为撰述员,同年底主编《徽州日报》的《新安医药半月刊》,并着意新安医学史料收集。

19.近代名医程门雪

程门雪(1902—1972),又名振辉,字九如,号壶公,徽州婺源人。我国

著名中医临床家和教育家,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早年师承于新安名医汪莲石,后从师名医丁甘仁,不拘泥古,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和风格。

20.现代名医王乐匋教授

王乐匋(1921~1998)“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内科学会理事、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省新安医学研究会会长、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温病学》教材副主编,并主编《新安医籍丛刊》、《续医述》、《新安医籍考》,著《老匋读医随笔》等,发表论文30余篇,是国内新安医学和温病学科的带头人之一。1991年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林宗扬医学教育家奖。

21.现代名医李济仁教授

李济仁,1931年生,安徽歙县人,自幼攻儒,歙县“世医张一贴”第十四代传人。1958年始先后任安徽中医学院、皖南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首批《内经》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新安医学研究会副会长,主编《济仁医录》、《痹症通论》、《新安名医考》、《大医精要》等专著1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1991年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传略载《中国人物年鉴》。

22、现代名医吴锦洪教授

吴锦洪,号今翁,1918年生,休宁人,早年在沪行医,抗战后,返原籍为当地名医,先后受聘于安徽中医学院、蚌埠医学院中医教授、主任医师,行医64载,学识渊博,经验宏富,兼好书画篆刻,为国内中医文献学及新安医学研究学科带头人之一,全国名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