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徽剧传承“有好戏”

作者:汪钧 殷晓凡 发布时间:2024-02-01 10:05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五色油彩勾画出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积淀着世代心血。戏台上,招展的靠旗、挥舞的水袖,传递戏曲魅力;亮一个身段、吊一句金嗓,赢得满堂喝彩。龙年新春前夕,歙县璜田乡庆生徽剧团的农民演员们又在抓紧排演每年雷打不动的“新春送大戏”剧目。

徽剧,又称徽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一个重要剧种。古歙流传着“徽剧之源在徽州,徽州最数曹徽班,徽班名角在街源”一说。歙县璜田乡每逢节庆,自导自演徽剧大戏,祈愿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徽剧之乡”的美誉由来已久,徽剧在这里本味传承。

2014年7月,璜田村徽剧爱好者自发成立庆升徽剧团。发展至今,团员已有40多名,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年轻的16岁。团员大多是本土农民,从小跟着祖辈耳濡目染,学习曲谱和唱戏,兼以锣鼓、徽胡、唢呐、化妆等舞台技艺,有的还自己制作道具和乐器。不拘泥于特定演出形式,田间地头、堂前屋后都可以是他们施展风采的舞台。

“我们大部分是农民,白天下地干活,农闲时相互学习排练。年轻点的团员,务工演出两不误。”团长胡金松笑着说道。

就是这样一班子名不见经传的“草根”演员,以悠扬婉转的徽腔曲调,将韵散结合的文字转换成了萦绕于耳的唱词,一招一式口授身传,反复打磨,排演出《黄鹤楼》《水淹七军》《广太庄》《九曲桥》等一批传统徽剧剧目。老中青三代人共同演绎,使之得以代代传承。“我的曾祖父、祖父,还有父亲,现在包括我的兄弟姐妹们,我们家祖祖辈辈都唱戏。”徽剧市级非遗传承人胡俊根感慨道。

受到新兴文化观念的碰撞冲击,徽剧传承也一度式微。如何将一脉相承的徽剧文化在这片大地传承和发扬?近年来,璜田乡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保护文化载体,培养专业化人才,送戏下乡、进校园……努力探索更多传承机制,让徽戏走进百姓生活,走出大山,走上更大的演出平台,“徽剧之乡”牌子日益响亮,徽剧文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

璜田胡氏长支敦本堂前“瑞霭春台”古戏台设于康熙年间,歙县街源徽剧非遗文化纪念馆依托古戏台成立,馆内设有展厅、文物文献资料室,展出的徽戏文物详细讲述了街源戏剧的前世今生。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感悟徽剧之源的魅力。

传统节日送戏下乡是庆升徽剧团的惯例。从农历正月初二起,庆升徽剧团在全乡7个村轮番上演徽剧大戏,当地群众翻山越岭赶到演出点观看。2022年10月,新安江街口大桥建成通车,让街源几代人的夙愿得以实现。庆升徽剧团按照有喜事要搭台唱戏的习俗,为家乡百姓连续义演10多天,且演出剧目每天都不重复,表达了地方老百姓对政府办好事的感恩之情。同时,他们还致力于对传统徽剧剧目的挖掘研究,整理出了很多好的徽腔唱段,并将祖传的工尺谱翻译成简谱,以便当代人学习接受。2015年,璜田乡退休教师、徽剧非遗传承人朱祝新编撰的180万字的《歙县徽剧志》出版,详述了徽剧经典唱曲及习俗、脸谱、化妆、着装等与徽剧有关的知识。其中第十章结语的缩文——《徽剧之源探考》获得第29届“田汉戏剧奖”论文一等奖。

“刚组建时加入剧团的都是老年人,原来担心祖辈几百年传下来的东西要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了。没想到,现在感兴趣的年轻人多了,徽剧未来有希望。”朱祝新介绍说。近年来,剧团的坚守加上政府的推动,徽剧文化传承传播影响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加入。85后姑娘曹燕红平时在浙江湖州务工,时常回来重新穿上行头,扮上妆造唱两出,过过戏瘾;2007年出生的胡梦强是团长胡金松的孙子,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下,也决心成为传承徽剧的一员,爷孙俩共同守护经典;徽剧进校园中,孩子们通过社团活动与课堂教育,感悟传统戏剧的魅力。

徽剧不仅本土传承,还积极对外输出。如今,位于歙县古城打箍井街曹氏二宅的徽班纪念馆内,陈列着徽班的发展历史以及行头物件,墙上挂着当年周恩来总理接见演员的合影照片。馆内陈列的《中国徽班》《歙县徽剧志》无言地述说着徽剧的前世今生。馆内建起了“戏说徽州”迷你小剧场,徽剧徽韵、戏曲绝活让这座古宅活色生香。庆升剧团还加强对外学习交流,提升演艺水平,先后上了“天下徽商”“城市‘1+1’”“中国影像志”等栏目表演展示,向全国乃至世界弘扬徽州文化。

从乡间草台唱到江淮大地,历史的积淀和当代的续写,必将促进这一古老徽剧在薪火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