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征集时间:2025-02-26 00:002025-03-28 00:00 征集状态: 已截止 阅读次数: 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字号: 打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bbin客户端下载: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省级bbin客户端下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推进我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我委草拟了《黄山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

(一)征求意见时间:2025年2月26日至2025年3月28日
(二)意见反馈方式:
1. 电话(传真)方式:0559-2356703;
2. 电子邮箱方式:将书面意见邮至hsszyyglj@163.com;
3.信函方式:黄山市屯溪区北海路174号卫生大厦,收件人:叶青(请在信封上注明“意见征集”字样);
4.网站征集渠道:在网站征集正文底部“发布意见”版块中直接留言。 

黄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2月26日      

    

bbin客户端下载:黄山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融入社会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bbin客户端下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bbin客户端下载: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国务院bbin客户端下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精神,深化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根据《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管理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23年11月启动了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申报工作。按照试验区建设申报工作安排和要求,我市积极申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制定了试验区建设方案。经省卫生健康委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2024年4月,我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二、起草过程和制定依据

(一)起草过程

根据《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管理办法》及有关要求,我委牵头于2024年8月形成《黄山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初稿,报省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后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反馈方案修改意见进行完善,向市政府主要、分管领导进行报告,向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并修改形成《方案(征求意见稿)》。

(二)制定依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bbin客户端下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19年第31号国务院公报)

2.《国务院bbin客户端下载: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

3.《国务院办公厅bbin客户端下载: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3〕3号)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bbin客户端下载:印发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综函〔2022〕227号)

三、主要内容

《方案》主要有6个方面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试验主题,为我市试验区的建设主题。

第二部分是总体目标,主要介绍试验区建设的方向性目标。

第三部分是预期成果,即试验区建设周期内计划达到的具体目标。

第四部分是重点任务。一是打造优势资源集聚、地域特色彰显的中医药康养服务平台。具体任务为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搭建特色专科服务平台,建智慧中医药服务平台。二是打造传承赓续不断、经典润泽人心的中医药文化康养典范。主要实施新安医学保护和活态传承工程、新安医学文化传播工程。三是探索特色成效显著、满足多元需求的中医药康养创新模式。不断创新新安医学产品研发模式、新安医学服务合作模式,打造新安医学特色康养集群业态和中医药特色示范康养片区。四是打造直面突出问题,符合发展需求的中医药服务支撑平台,主要为数字化赋能的体制机制平台、产学研汇聚的人才引育平台、支付方式优化的医保管理平台、影响力深远的宣传推广平台。

第五部分是建设步骤。主要介绍全面实施、总结攻坚和巩固提升3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第六部分是组织保障。主要介绍在强化工作推进、强化投入保障、强化氛围营造方面的有关举措。


黄山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bbin客户端下载: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省级bbin客户端下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推进新安医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高质量更开放的中医药康养服务提供改革经验,制定本方案。

一、试验主题

集聚新安医学创新发展动能,打造中医药康养服务目的地

二、总体目标

通过高端中医药资源引育构筑多元化、多层次、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平台,充分融合黄山优质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带动中医药康养服务对外拓展延伸,构建服务能力领先、特色优势彰显、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发展格局,成为中医药高质量服务典范,全力打造中医药康养服务目的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黄山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实现新突破。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心、新安医学研究院、王琦书院黄山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研修基地等平台错位互补、相互配合,成为支撑新安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安医学名医堂区域协作平台、中医药智慧共享服务平台、新安医学大数据AI技术辅诊平台完成建设,实现新安医学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并实现场景化应用。完成民间中医药资源普查、药食同源道地中药材资源普查并分类开展使用,新安医学经典名方验方协同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现代师徒制教育、传承人认证、民间中医特色技艺应用等一系列探索取得实质成效,初步建成高层次、骨干型、实用性人才组成的新安医学人才梯队。

——新安医学康养基础得到新飞跃。新安医学高质量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全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新安医学流派传承特色充分展现,新安医学特色优势专科融入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成为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的新安医学区域特色品牌。安徽省中医药博物馆建成运营,数字一体化新安医学文化展示平台成为新安医学文化宣传重要的集聚性载体,建成“新安岐黄夜”、“新安医馆”等一批新安医学国潮文化康养品牌。

——新安医学康养产业取得新进展。以药食同源道地药材繁育和种植养殖为主的中药材产品进一步丰富,中药院内制剂、中药新药、健康衍生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中医药康养、心灵疗愈、中医美容、药膳康养等多种业态和服务场景布局,通过订单化生产带动一产,定制化产品服务三产,逐步构建新安医学产品全产业链体系。

——新安医学康养载体建立新范式。新安医学与古民居、森林、温泉、体育等元素深度融合,一批以药膳、健康食品饮品、特色诊治和中医保健项目为支撑,规范化、品牌化的新安医学康养示范基地、社区、村落日渐成熟,黄山全域中医药康养整体内涵进一步丰富。新安医学研究院暨国际健康怡养综合示范区建成运营,成为新安医学特色医康旅养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中医+平台+康养服务”模式初步建成,政府、企业、群体共同营造的中医药康养旅居产业生态形成规模。

三、预期成果

到2029年,试验区建设全面建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经验。全市三级中医医院达到3家,建设省、市级重点(特色)专科15-20个;建成区域性中医康复中心和中医“治未病”中心;新安医学民间诊疗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28个、传承人达50名;完成院内制剂备案20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健康衍生产品30个;新安医学研究院暨国际健康怡养综合示范区建成运营。以新安医学为特点的联合体、流派传承和中医药康养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以名院、名科、名医、名派、名药为载体的高质量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新安医学康养文化传播和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运营集聚全国名医大家的“线下+线上”一体化数字化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新安医学+医养”、“新安医学+文旅”等以中医药康养服务为核心的业态集聚发展,新安医学健康服务特色品牌影响辐射海内外,初步建成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药康养服务目的地,全市新安医学健康服务及衍生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四、重点任务

(一)打造优势资源集聚、地域特色彰显的中医药康养服务平台

1.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1)提升中医药服务整体能级。支持黄山市中医医院建设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黄山分院,建设集中医预防、诊疗、康复及特色制剂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歙县、祁门县等2家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到2026年,全市三级中医医院达到2家;到2029年,全市三级中医医院达到3家,市域中医医联体单位达到100家,并全面开展协作。(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各区县人民政府。以下均需各区县人民政府配合推进,不再列出)(2)兜牢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水平,升级中医药氛围营造、设施和人员配备。打造市级基层中医药服务改革示范点,选聘一批名中医在基层坐诊,培育一批掌握适宜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带动一批服务薄弱的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整体能力,逐步实现黄山市“全域旅游”向“全域康养”转变。(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医保局、市财政局)

2.搭建特色专科服务平台。(1)打响新安医学特色康复品牌。加强新安医学特色康复新技术挖掘研究和应用,组建全市康复专科联盟,支持康复技术在市域中医医联体内推广使用。支持黄山市中医医院围绕治未病、康复、慢病、睡眠打造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鼓励中西医结合开展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的综合干预。到2029年,建成区域性中医康复中心。(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2)完善治未病服务网络体系。鼓励在妇幼保健机构、养老机构建设治未病服务平台,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心)设置达100%。加强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中医药康养服务管理,开展治未病服务技术创新、运用、推广,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治未病签约服务。到2029年,推广中医药治未病干预方案10个以上,建成区域性“治未病”中心。(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妇联、市民政局)(3)推进流派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按照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探索构建由新安医学特色优势明显的医疗机构组成的新安医学名医堂区域协作平台,围绕妇科、儿科、肛肠科、骨伤科等优势特色专科打造新安医学名医堂区域特色品牌。建设1-2个以新安医学流派特色为核心的专科专病联合体,推动新安医学流派融入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探索联合体、流派传承和中医药康养服务融合发展。到2029年,建设省、市级重点(特色)专科15-20个,力争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2个。(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

3.构建智慧中医药服务平台。(1)搭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在全市中医医疗机构构建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推进中医处方、中药饮片、门诊病历数字化标准化,并逐步建立跨医院的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支持建设2-3个“区域性智慧共享中药房”并纳入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药药事服务供给水平。(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医疗保障局)(2)打造高水平的新安名医堂平台。加快推进新安医学研究院、王琦书院黄山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研修基地建设,打造新安医学名医堂市域协作平台,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多点执业程序、搭建执业平台等方面出台政策,吸引全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汇聚黄山。到2029年,建成新安医学智慧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平台年诊疗超过4万人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委人才工作局、市数据资源局)

(二)打造传承赓续不断、经典润泽人心的中医药文化康养典范

1.实施新安医学保护和活态传承工程。(1)加大新安医学保护力度。加强新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和古籍医案的整理,利用AI技术等智能化大数据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建立新安医学资源库,组建古籍医案数据库,构建知识图谱、临床诊疗系统。强化民间中医药资源情况的调查和整理机制,扶持中医药类民间诊疗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29年,新安医学民间诊疗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28个、传承人达50名。(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数据资源局)(2)加快新安医学活态传承。探索建立新安医学传承人认证制度、传承人培养和考核评价体系,完成20位中医药传承人认证工作。探索中医药从业人员专家同行评议从业许可制度,开展家传医术、加工炮制技艺和非药物诊疗技艺的跟师学徒学历认证。支持市内高校开设中医药相关专业,开展中医“师带徒”试点,将师承教育贯穿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中医(专长)医师到医疗机构内开展执业。在具备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民间中医诊疗试点。(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2.实施新安医学文化传播工程。(1)打造中医药特色研学基地。开展以新安医学文物史料征集、数字化归集,建设集参观、体验、消费于一体的安徽省中医药博物馆,优化市新安医学展示馆、“同德仁”等老字号医馆、新安国医博物馆等全域多层级新安医学文化传播平台。建成1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新增4个以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打造新安医学特色研学基地,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新安医学文化研究成果和产品。(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数据资源局、市教育局、市档案局、黄山建投集团)(2)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推动新安医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有机融合,创造各类新安医学文化产品10个。实施中医药“六进”行动,规划建设1个集参观、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新安医学康养文化街区,创新开展“新安岐黄夜”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黄山建投集团)

(三)探索特色成效显著、满足多元需求的中医药康养创新模式

1.创新新安医学产品研发模式。(1)实施名方验方协同创新。开展新安医学经典名方验方挖掘、收集、研究和开发。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实行备案管理,推动院内制剂在医联体成员单位“无障碍”流通使用。鼓励多元资本和技术参与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创制研究。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到2029年,完成院内制剂备案20个,并通过院内制剂等方式推进中成药开发。(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科技局、黄山学院)(2)做优做深道地中药材产业。支持定位为中药材的区县园区产业落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以道地中药材为来源的中药健康产品研发与生产。针对黄山贡菊、黄精、黄山灵芝、绿萼梅、山茱萸等道地中药材品种,实施“一品一策”定向精准培育,从工艺改进、质量标准提升、临床再评价、产业技术升级、品牌营销等方面重点扶持。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拓宽上下游产业链条,引导订单化种植养殖,拓展产品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3)支持新安医学健康产品开发。推动以药食同源型中药材为主原料的中药保健食品、养生食品、药膳、功能性化妆品、精油、日化产品等健康衍生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强化药膳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建设,创新融合“新安医学+徽菜”,研究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药膳标准和产品体系。设立药食两用试点,拓展药食同源市场。开展药食同源型中药材健康产品养生功能推广宣传标准制定,科学规范提供康养产品使用指导。到2029年,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健康衍生产品30个。(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

2.创新新安医学服务合作模式。(1)实施中医药康养旅居共同成长计划。探索建立以中医药服务为核心要素,集聚康养中介服务供应、中医药康养服务供给、中医药需求群体导入、中医药公共产品提供为一体的要素市场平台,完善平台要素评级和动态调整机制,构建政府、企业、群体共同营造的中医药康养旅居产业生态。通过政府引导、归小并散方式,加强中医药康养服务业场景融合联动,逐步健全供应链、价值链,激发中医药康养服务市场活力,形成一批有创新性的中医药康养旅居服务业企业。(责任单位:黄山建投集团、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医疗康养攻坚组成员单位)(2)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支持全市新安医学科研机构、中药企业借助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中医药领域科技人文交流、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支持建设跨国特色名医工作室,支持中医药企业、祁门蛇伤研究所、新安医学特色诊疗机构在境外设立销售中心和诊疗服务网点。鼓励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按规定开展特需医疗服务,自主设立国际医疗部,自主确定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探索中医药健康旅游新业态新模式,争取设立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打造世界知名品牌。(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外办、市医保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3.打造新安医学特色康养集群业态。(1)提供中医药康养公共产品服务。挖掘、整理、分类黄山地区生态优质资源禀赋,探究温泉矿物质、土壤稀有元素、空气负氧离子、健康运动要素等基础条件与中医药康养的必然联系,梳理、完善并绘制完成中医药特色产品和服务地图,开展康养资源评价和效果分级分类,探索公共产品赋能中医药康养旅居企业新模式、新路径。(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气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2)促进中医药医养文旅融合发展。引入高端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探索中医药与古民居、森林、温泉等元素结合,开发推广一批品牌药膳和健康食品饮品,推出一批药浴、针灸、调理等特色诊治和中医保健项目,建设一批规范化、品牌化的新安医学康养示范基地,将黄山市打造成长三角知名的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胜地。支持黄山市中医医院围绕新安医学健康产品研发、新安医学特色诊疗服务探索市场化发展模式。(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林业局、市体育局、黄山建投集团)

4.打造中医药特色示范康养片区。(1)打造康养基地。建设医养、康养和旅养集聚,中医药技术支撑和消费医疗服务相融合的新安医学研究院暨国际健康怡养综合示范区。引导黄山市圣天地颐养公馆、黄山昌仁医院颐养服务中心等发挥机构康养优势提供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民政局、黄山建投集团)(2)建设康养社区。打造中医康养、运动康养、美食滋养、生态怡养、乡村乐养、文化涵养等多要素融合的徽州区潜口养生小镇。培育白岳草堂、齐云山中草堂等中医药多种业态融合,中医药健康服务分类供给的齐云山镇康养社区。建设中医药健康元素与温泉融合,高端康养民宿、酒店聚集的温泉—逍遥亭休闲康养聚集社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黄山风景区管委会)(3)培育康养村落。以中医药旅游为核心,打造御医文化、儒医文化、道医文化片区,以“新安医学+”为主线,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中医药种植与科普研学、健康产品等业态,积极培育黟县自在谷、祁门县历溪村等中医药三产融合村落。(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四)打造直面突出问题,符合发展需求的中医药服务支撑平台

1.打造数字化赋能的体制机制平台。强化中医药管理部门统筹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职能。建立由政产学研用专家组成的新安医学发展智库,发挥中医药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构建数字化中医药监管体系,强化市级中医药质控中心和基层中医药服务区域中心建设,开展医疗质量、运营效率、绩效水平、可持续发展、服务满意度评价等主体的指标监测,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机构、人才、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医保局、市委人才工作局)

2.打造产学研汇聚的人才引育平台。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合作,搭建新安医学研究院、王琦书院黄山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研修基地等一批中医药人才引育平台。鼓励长期柔性引进中医药领域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设立工作室或工作站,市级财政给予补助。建设市级老中医、老药工和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对承担带徒任务的中医药专家在项目安排、评先评优、绩效分配时适当倾斜。加强徐经世国医大师黄山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祁门蛇伤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作用,培养高水平中医药研究型人才。加快推进中医药职业技能人才建设,推动市内中医医疗机构与中医药院校、企业合作共建中医、中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中医药康养服务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委人才工作局、黄山建投集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3.打造支付方式优化的医保管理平台。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遴选和发布中医优势病种,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建立与中医技术劳务价值特点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理顺中医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将符合规定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适宜技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配方颗粒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支持中医药类特需服务项目发展。建立完善中医药诊疗按病种、项目、床日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支持将中医辨证论治纳入定价范围,且价格高于西医同类项目价格水平。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病种纳入基层医疗机构适宜日间病床收治病种,在DIP改革中,探索建立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创新中医药服务供给的激励政策,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实现由“治疾病”向“保健康”转变。(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4.打造影响力深远的宣传推广平台。持续办好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打造展示新安医学传承创新成果、聚集世界中医药康养产品的品牌活动。实施黄山康养品牌行动计划,积极培育中医药康养旅居自主品牌,依托现有宣传平台和媒体资源搭建支持中医药康养服务对外宣传和品牌推广窗口,通过举办康养品牌大赛、药膳品鉴会、康养产品评选等形式开展黄山优质中医药康养产品(服务)立体化矩阵宣传。(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五、建设步骤

(一)全面实施阶段(2024年4月-2026年3月)。完善黄山市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工作督办、专家咨询、年度目标考评等工作机制,对照建设方案的各项举措逐一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每半年召开工作组会议,调度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二)总结攻坚阶段(2026年4月-2028年3月)。开展建设方案推进情况阶段性评估和总结,调整中期建设目标,完善建设举措,同时梳理前一阶段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集中攻坚。

(三)巩固提升阶段(2028年4月-2029年3月)。开展建设工作整体成效评估,总结创新性做法和特色经验,在国家、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典型挖掘和经验推广。根据中医药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巩固提升方案并组织实施。

六、组织保障

(一)强化工作推进。成立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建立工作督办、专家咨询、年度目标考评等机制,统筹全市各部门、各行业形成推动中医药改革发展合力。各区县、黄山风景区、黄山高新区、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根据任务按时序进度督促落实各项工作,统筹推进中医药改革工作。将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纳入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纳入医改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中医药改革工作评估考核体系,加强动态监测、跟踪分析和督查检查。

(二)强化投入保障。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投入责任,持续完善多元化中医药发展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对中医药事业资金投入,统筹利用好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加大在中医药重大项目和专项行动中的支持力度。建立社会资本投资中医药发展的引导机制,推动以股权投资形式培育中医药产业市场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中医药技术研发、转化和产业推广。

(三)强化氛围营造。加强政策解读、重大项目的进展成效和各地经验做法的宣传,强化市场监管,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方案的实施提供良好改革环境。将新安医学文化宣传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纳入科普、公益宣传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中医药的可及度和实用性,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发表意见

  • 截止时间:2025-03-28 00:00征集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