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39067/202102-00067 信息分类: 媒体解读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 发布日期: 2021-02-05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词: 林长制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媒体解读】黄山日报:林长制的黄山探索

作者: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1-02-05 08:40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歙县街口,地处皖浙交界处。新安江,自西向东横贯我市全境,从这里,每年向长三角地区重要战略水源地——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

溯流而上。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峰峦起伏,满目苍翠,绵延200多公里,筑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森林覆盖率达82.9%,PM2.5浓度年均2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95%以上,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林长制改革,加快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让绿水青山更美、金山银山更大。

从“林长制”到“树长制”

新安源村,位于休宁县鹤城镇,有“新安江源头第一村”之称。在这个省级森林村庄,海拔1629米的六股尖,雾岚氤氲,山高林密,涵养了丰富的水源。

“六股尖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在我们这里。”王胜武是保护区的护林员,管护4000多亩山场。10年来,他穿行密林写下的巡山日志,几乎一天不缺。

“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让王胜武不敢有丝毫懈怠。“保护区一草一木都不能动,树桠也不能砍一枝,自己种下的树也不能砍,全都要守好、护好。”王胜武说。

村头的水口林,枝繁叶茂,面积百余亩,古树近千株。在这片华东地区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树龄最长的水口林,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树龄500年以上的红豆杉多达56株。

“全村林区分成6片10个区,林长牵头,‘两委’干部各包保一片,村民小组长各负责一个区。”村党总支书记李发权说。作为村级林长,他被赋予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处理护林巡查发现的问题、劝阻相关违法行为等职责。

2017年,我市启动林长制改革。目前,全市设市、区县、乡镇、村四级林长2370名,建成一支2355人的护林员队伍,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网格化管理格局。同时划定四级林长责任区1500多个,责任区面积达1263万亩,林长责任区实现全域覆盖。

“这两三年,山更绿了、生态更好了。山上的狗熊多了,猴子也来了,还有村民看到过眼镜蛇。”李发权说。目前,新安源村森林覆盖率达95%,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进一步强化,林业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更加完善。

黄山山脉主峰西南、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源头,黄山区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此。境内物种资源丰富,被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

该保护区采用“PPP”模式,引进桃花源公益基金会,建立起政府监督主导、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新模式。“我们聘请村民当管理员、护林员、巡护员,发展农家乐、稻虾米基地等产业,使原先‘砍树人’变为‘护树人’。”该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说。

不再“靠山吃山”。近3年,全市年均采伐蓄积41.8万m3,仅占省下达我市采伐限额的35%。其中,2020年,全市采伐蓄积28万m3,仅占省下达限额的23.5%。

采伐做减法,绿化做加法。我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四旁四边四创”行动,加快国土绿化和森林抚育,厚植绿色优势,完成人工造林3.98万亩、封山育林24.45万亩、森林抚育264.5万亩、退化林修复59.3万亩。

一方水土,一方乡愁。我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现有古树名木10458株、古树群241处。其中,树龄500年以上古树267株,300年以上不满500年古树1562株,100年以上不满300年古树8542株。

为保护古树名木,促进其健康生长、延年益寿,黄山风景区率先建立“树长制”,构建“一树一批人”管护体系,实行“一树一策”“一树一册”保护原则,建立“一树一档”保护档案。

今年,我市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深化古树名木“树长制”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先行在古树名木保护示范树、示范古树群和主题公园建立“树长制”,守护悠远乡愁。

我市现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稳居全省第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进一步加强,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跻身中国“绿都”综合评价前四。

在林长制改革推动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黄山最鲜明的标识符。

“绿都”的无人机“天眼”

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因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而闻名,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

松树,是我市重要的森林资源,也是皖浙赣毗邻区众多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屏障,近年来面临着松材线虫病步步进逼的威胁。为确保黄山松林安全,遏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2018年,我市出台《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这是全国地级市首部松材线虫病防治法规。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2019年,全省首支松材线虫病专职监测普查员队伍在黄山区成立,普查员每月外业普查出勤不少于15天。人员难以到达或监测难度大的区域,划定为无人机监测区,实行空地协同调查。54名专职普查员,419条普查主线路,1250条普查支线、次支线路,134.5万亩涉松山场。通过全覆盖、无死角普查监测,黄山区及时发现、上报枯死松树82355株。

黄山松保卫战,在更大范围打响。我市建立市域县际毗连区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治机制,完成全市204万亩松林的专项普查,重点预防区松林面积由12万亩扩大到189万亩,占比提至92.6%。我市还与宣城市、池州市、杭州市建立毗连区域联防联治制度,与上饶市、景德镇市、衢州市、杭州市签署皖浙赣毗邻区松材线虫病防控合作协议,共享疫情信息,协同检疫执法。

2020年,我市投入治理资金2.8亿元,集中清除枯(病)死松树101.5万株,打孔注药73.7万株,清除环黄山生物控制带松树2.5万亩,全面完成松材线虫病年度防治任务。

在屯溪区,枯死松树清理进度与质量,松褐天牛药物防治进展,在森林资源视频监控的“天眼”中,尽收眼底。自2018年起,当地投入建设视频监控中心,重点选择制高点架设1台覆盖半径5km热成像双光谱重载云台摄像机、8台覆盖半径3km热成像双光谱球型摄像机。

市林业局副局长佘宏远说,屯溪区现已建成我省首个林长制视频监控体系,对森林火灾、捕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可以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监控。

九龙峰自然保护区也建立了野外智能巡护监测管理云平台,开展日常巡护和兽类、雉类持续监测,并通过蚂蚁森林平台,建立洋湖保护地和上岭社区保护地,扩大保护区域。

为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监管,黄山区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完善林长制工作督查机制,及时掌握和制止破坏生态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健全“补植复绿”生态修复机制,由乡镇政府与犯罪嫌疑人签订协议,责令补植树木、限期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

我市以“林长制”为抓手,全面筑牢绿色生态屏障“防火墙”。全市连续多年实现森林防火“零火灾”。其中,黄山风景区连续41年无森林火灾。

打通发展要素的“瓶颈”

绿色,是黄山的根本底色,更是黄山崛起发展的战略依托。

祁门县有林地面积305.5万亩,其中杉木(人工)林面积80万亩。绿色生态是当地最大的比较优势。突出绿色优势,壮大生态经济,成为当地发展的主攻方向。

2020年8月,黄山巨龙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杉木精油精深加工生产线投产。该公司负责人沈长波介绍,杉木屑先提炼杉木精油,再加工成生物颗粒燃料,木屑得到二次充分利用,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杉木精油是天然香料,可用在食品、化妆品领域。还有药用价值,也能用在制药领域。”

杉木屑里提取精油的背后,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的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促进林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循环发展,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

祁门县黄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从事森林经营、药用植物组培育苗、道地稀缺中药材种植及中药材日化用品、保健食品开发。公司流转林地6601亩,租赁林地5838亩,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已种植祁术、白芨、黄精、重楼等中药材6700多亩,出圃种苗8000多万株,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中药材规模化种植。

黄山区黄山巧明贡榧有限公司是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已营造香榧特色经济林1万余亩,建立香榧苗圃500多亩,年出圃嫁接苗100万株,带动我省香榧产业新造林近6万亩。该公司负责人王巧明介绍,公司已帮扶18个村集体建设香榧基地4381亩,吸纳240多户贫困户参与香榧产业项目,解决贫困人口382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五绿兴林·劝耕贷”,推动公益林补偿受益权质押贷款,着力破解林地流转难、林权融资难。全市累计发生林权流转142.6万亩,完成林权交易504宗,交易金额达4.69亿元。3年来,全市林权抵押贷款1437笔,抵押面积149.39万亩,贷款累计达31.48亿元。

完成林权流转后,黄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修建进村水泥路3km,架设供电、通讯线路3.5km,营造竹杉混交林585亩,改造低产林3500亩,新建林区道路30km。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林农增收效应进一步放大。

一方面,全面落实林长制,激活发展新动能,让广大林农、林企更受益。另一方面,黄山森林覆盖率极高,可利用的土地很少,发展要素瓶颈较多。

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实现森林的经济功能的同时,如何激活森林的社会功能?

2019年,为加强重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要素保障,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域范围内退耕还林占补平衡先行先试,通过划拨国有零星林地补充国有林场林地,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和国有林场改革成果。

黄山非遗创意产业园、黄山市城市污水厂污泥与餐厨垃圾处置项目、商山路提升改造工程、月潭水库库区连接外围道路建设工程项目、月潭水库工程拆迁移民安置点(二期)项目、安徽黄山槐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等11个重点项目,使用560.8亩国有林场林地,全部通过“补充平衡”得到保障。

黄山徽字号雕刻文化有限公司,是我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该公司依托我市境内丰富的木竹资源和旅游资源,致力于木竹雕产业发展,活态传承徽州竹雕、徽州木雕、徽州版画等传统民间雕刻艺术。

近年来,森林观光、森林旅游、森林体验、森林养生、森林康养、森林木屋、森林固碳、森林文化等森林生态产品不断出现,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更多群众在绿色发展、绿色繁荣中分享更大收益,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在林长制的黄山探索中,实现路径愈加清晰。